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扫描小程序二维码发布信息

天府生活网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城市大秀场
查看: 12735|回复: 0

[贡井区] 自贡小学生“被抱走后顺利逃脱”被赞 真相令人吃惊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6-12-30 14:09:0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  12月12日,自贡市贡井区某小学向当地派出所电话反映,9日下午4时许,该校四年级学生小兵(男)和小敏(女)在放学回家途中被陌生男子抱起,试图将二人强行带离。后经二人猛烈对立才顺利逃脱。12月20日,当地警方侦查后发布通报证明:该事情不属实,系该校学生小兵、小敏为惹起更多关注而虚拟的事实。

  固然被证明只是一场乌龙,但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副教授陈华就该事情剖析以为,10岁年龄段的孩子处于形象思想阶段,有时会把个人的想象与理想分离到一同,无认识地说出自己以为的事实,固然与客观事实不相符,但这是他们的客观事实。作为成年人,不要随意地给孩子贴上“撒谎”的标签,而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辨别想象与事实,不强化其不良行为。

  蹊跷:同一天,三名小学生“险些被抱走”?

  12月9日下午7时许,自贡市贡井区公安分局接到报警称,当天下午4时许,有陌生男子在该区某小学门外“抢娃娃”。该校担任人通知成都商报记者,据当事小学生回想,他在回家途中觉得被两名陌生男子尾随,他加快脚步、对方也加快脚步,觉得被追逐。

  同样,12月12日,贡井警方再次接到校方反映称,9日下午,还有另外两名小学生在结伴回家途中遭遇了“抢娃娃”的陌生人。据二人向班主任教员反映,回家途中,他们被两名陌生男子抱起,试图将其强行带离。对立过程中,男学生小兵咬伤了陌生男子的手,二人才得以逃脱。

  接到学生们的状况反映后,校方及时向当地教育部门和警方中止了报告,并增强了校园安全防备措施。就在警方调查过程中,小兵的班主任教员对其“机智逃脱”的英勇行为予以了肯定和褒扬。

  警方:所谓“被抱走” 只是小孩在吹嘘

  同一天呈现两起疑似“抢娃娃”事情?固然真假未定,但在当地惹起了不小的热议,还有网友在自贡在线论坛上发帖,依据学生反映的状况描画了事情经过,关注范围逐步扩展。

  为了弄清真相,贡井警方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,第一组民警走访周边大众、第二组民警查看监控视频、第三组民警在学校指导及班主任教员陪同下,分别对3名当事学生中止了说话。

  经警方调查发现:第一同“尾随”事情,并未发现可疑人员,当事学生所谓的“被尾随”只是一种错觉,没有遭到任何伤害和侵犯;第二起“被抱走”事情,是当事两名小学生为了惹起更多关注而虚拟的。

  办案民警通知成都商报记者,自称“被抱走”的两名小学生,他们单独给民警讲述事情过程的时分,讲得都一模一样,而且还有生动的细节。但是经过耐烦讯问和引导,二人才慢慢地说出了实情,他们其实是把想象的事情说成了事实,并希望以此惹起更多关注。

  “这个年龄段的学生,他们不是有意要说谎,而是容易把想象当成理想或是夸大事实。”该办案民警称,比如第一同“尾随”事情,加之一些家长素日对孩子中止的“校门外有坏人”“面包车里的坏人抱娃娃”等安全防备教育,都容易让小学消费生“遇到坏人”的错觉,继而展开想象。

  调查终了后,警方将状况通报给学校,并在教员的陪同下对两名学生中止了心理引导。

  为啥虚拟事实?为了惹起关注为何要称“被抱走”?

  校方担任人通知成都商报记者,与孩子沟通交流后发现,“被抱走”事情是两名小学生虚拟而成的,希望惹起更多的关注。

  其中,男生小兵在班里组织才干强,在同窗中比较有号召力,他虚拟“被抱走”是为了同窗们能因而更关注他;女生小敏,父母在外务工,她则希望借此惹起父母关注,给她更多的关怀。
  该担任人坦言,之前,出于置信和鼓舞学生,教员在警方没有出具调查结论前对小兵“咬伤坏人顺利逃脱”的行为予以了褒扬;但后来得知真相后,大家很诧异,对小兵中止了压服教育和正面引导。同时,为不给当事学消费生心理包袱和压力,教员还对二人中止了心理引导。目前,两名学生的表现,较平常更好了。

  成都商报记者希望能与当事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络,关怀其近况,该担任人直言拒绝。
  专家:正确看待孩子的客观事实

  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副教授陈华以为,首先,作为成年人,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“撒谎”的标签,由于,10岁左右的孩子,他们的思想处于形象思想主导阶段,有时会把个人的想象和理想分离在一同,无认识地说出自己以为的事实,这是他们把想象当成了事实,不是撒谎。其次,关于“撒谎”,我们应该察看孩子们一向的表现,即便发现孩子有虚拟事实的状况,也不要强化、不贴标签、正确引导孩子辨别想象和理想。

  针对这一事情,陈华倡议,能够先肯定孩子想象中的英勇行为,然后以此为话题来正确引导孩子们——假如遇到真正的风险,我们应该怎样办?这样,既能起到培育英勇肉体和传授学问的作用,又能避免由于贴标签而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。(文中“小兵”和“小敏”为化名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